关于宇宙的科普知识科普奇闻异事素材
他从11岁开始文学创作,18岁开始投身科普事业,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曾用笔名包括萧勇、久远、叶杨等——他就是以《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等科幻科普类作品著称且启蒙了一代人科学梦的作家
他从11岁开始文学创作,18岁开始投身科普事业,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曾用笔名包括萧勇、久远、叶杨等——他就是以《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等科幻科普类作品著称且启蒙了一代人科学梦的作家。
1940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关于宇宙的科普知识,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后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
5岁的他,小学一年级语文作文不及格;到了11岁,《浙南日报》发表了叶永烈的第一篇作品:一首70字的小诗。
在化学系学习的日子里,对于写作的热爱促使他发表了一些化学方向的科普文章。这些文章集结成《碳的一家》公开出版科普奇闻异事素材,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知道了叶永烈。
因为有化学专业背景,叶永烈当时也负责配置农药,过程中他写了《治虫的故事》一书。意外的是,《治虫的故事》于1978年9月再版后印了10万册,成了各地植保员人手一本的教材。
《小灵通漫游未来》完成于1961年秋,“”期间,叶永烈先生历尽艰辛将珍贵的手稿保存下来,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一经出版销售逾三百万册,成为中国科普与科幻文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
《小灵通漫游未来》里机灵的男主角“小灵通”是个小记者,他漫游到“未来市”,看到了那里的种种新奇景象。
在船上,有一个巨大的风扇,不停地往船底鼓风,使整个船都腾空科普奇闻异事素材,脱离水面。这样,船在航行的时候,不受水的阻力,所以像飞一样快。正因为这样,船还能在陆地上行驶——它在陆地上也是腾空的,脱离地面。”
“小虎子手腕上的手表,只有普通邮票那么大小,长方形,怪别致的。我接过手表,仔细看看,真有意思。那手表既没有时针科普奇闻异事素材、分针、秒针,也没有齿轮和发条,只不过是一块小小的电视荧光屏。这种手表永远不用上发条,而且一直非常准确。它构造简单,价钱非常便宜。”
“顿时,整个大厅暗了下来,接着音乐响了。这时整个墙壁——前后左右,都出现彩色的画面,甚至连那涡形的天花板也变成天蓝色,朵朵白云儿轻盈地飘着,大雁成队从上面飞过关于宇宙的科普知识。这电影的立体感真强,银幕上的那些山峰,前后分明。树林看上去也有前有后,大雁完全是悬空在那里飞。”
1976年5月,叶永烈在《少年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了十年后的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
1979年后,叶永烈陆续出版了科幻作品《世界最高峰的奇迹》、《丢了鼻子以后》、《奇怪的病号》等。他那妙趣横生的语言、书中极富想象力地未来图景、严谨而大胆的想象,让《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一代人的科幻启蒙读物。
伊林从诗人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在哪儿/七千个怎么样/十万个为什么”中,选用“十万个为什么”作书名。
叶永烈在大学期间科普奇闻异事素材,熟读了伊林的作品,并且研究了他的理论作品《科学与文学》,从“书粉”成长为自己偶像的“同行”。
叶永烈在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领悟到:文采和趣味,是可以跟科学和科普互相成就的。有趣的叙述,帮助科学知识真正地走向大众。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编辑是曹燕芳,她曾一度苦苦寻觅一个既懂化学、又能饶有趣味地讲解化学的人。找到叶永烈撰稿后,叶永烈一口气写了163个跟化学有关的“为什么”,而整本书里一共是175个“为什么”。
2017 年,叶永烈出版了科普创作理论《科学文艺概论》,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科学文艺创作理论的著作。
叶永烈提出:科学和文学是科学文艺的源头,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共同构建科学文艺作者的修养。文学、艺术都可以用来表现科学。
就像在《小灵通漫游未来》里,科学幻想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故事里更加融入了合理的科学发展畅想。
而最终,我们都在成长中发现,正是这些微小的光芒,在迷惘和困顿里支撑着一个人,去理解过去、又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