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五大内容乐于创新的例子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创新的案例及其分析
2020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行动,在全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首都科普”主题活动,让科普走街串巷,融入首都市民日常生活
2020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行动,在全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首都科普”主题活动,让科普走街串巷,融入首都市民日常生活。
近些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总结科普工作存在“三个不平衡”:重视科学知识传播与轻视科学方法传授的不平衡,重视科普内容创作与轻视科普形式创新的不平衡,重视组织科普活动与轻视研究科普方法的不平衡。“三个不平衡”核心问题是重科普知识普及创新的案例及其分析,轻科学思想方法传播,公众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更是主动认知事物的主体,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等于拿到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公众科普需求日益深化,不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且在科学的思想、方法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乐于创新的例子。开展“首都科普”主题活动,就是要推动科普理念和实践双升级,实现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两部门决定,主题活动以科技报刊进所入站、走进科技馆学科技、送科技服务到基层等为载体,突出科学思想方法传播与普及,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科技媒体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技魅力、体验科技进步。同时,有助于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全社会形成更加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和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为不断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科普服务能力,实现科普资源的有效覆盖,主题活动面向全市70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创新的案例及其分析,免费赠阅《北京科技报》纸质报,开发《北京科技报》电子报,刊网结合,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助力市民科学素养提升。截至2020年11月底,已赠送22.4万份《北京科技报》,并同步向社区居民推送电子报。
10万本特刊走基层。加印10万本《战“疫”》应急科普特刊,免费赠送70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部分社区,并发放到全市各区科协及部分学会、部分北京市及各区对口帮扶单位、中央有关单位及部分外省科协。
新媒体大显威力。“首都科普”微信公众号、科学加移动客户端和微信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战“疫”》特刊电子报,并通过新浪微博、今日头条、人民日报客户端、企鹅号、网易号、百家号等有较大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账号,同步发表《战“疫”》特刊重点内容创新的五大内容,累计阅读量超过600万。
助力武汉疫情防控。在武汉疫情防控紧要关头,主题活动向武汉“博看网”无偿授权《战“疫”》特刊资源,助力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
斩断谣言传播渠道。梳理北京市科协“科学”流言榜,揪出50多条与疫情有关影响面较大的谣言,加班加点制作破解谣言的“弹药”,通过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纲要答题平台送到社区居民手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开展“战疫30问”专题网络竞答活动,在北京公交移动电视滚动播出。同时还利用微博、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以及《北京科技报》纸媒与网媒、各区科协网络宣传平台等渠道扩大宣传,在 7000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同步推广,覆盖近200万人。
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汇聚北京地区92家中科院、高等院校、高新企业和央属、市属科普场馆。主题活动依托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平台优势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进一步整合科普资源,促进“馆馆联合”和“馆校合作”,努力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需求精准对接。
播撒科普火种。采取社会招募、线上报名方式创新的案例及其分析,组织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人员,科技和科普服务志愿队队员,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中小学校学生、社区群众等2631人,开展主题研学25场。
重兵投入主题研学。主题研学是科普的源泉和后盾。主题活动突出科学思想方法传播,从课程目标、内容设置创新的五大内容、呈现方式、课程反馈等维度研发课程,编制《“首都科普”主题研学手册》,充分利用北京地区丰富的科教场馆资源,围绕“发现北京科学故事”主脉络,策划“北京城市探索” “北京自然探秘” “大国工程”3 大主题创新的五大内容,设计“你好,中轴线” “冰与火之歌” “生命的进化与演变” “飞羽寻踪” “精彩中国速度” “领略中国力量”6条路线,涵盖军事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乐于创新的例子、国家动物博物馆、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动物园、北京汽车博物馆等10个科教场馆(所)。每条线路运用故事线、知识树、发展史等线索,串联主题相近的科教场馆,从逻辑关系、学科内容、探索方式等方面设计研学课程,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短期科学实践活动创新的五大内容,使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式、渐进式的科学实践中,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实现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目标。
问题导向打开科技之门。主题研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参与者走进科学之门。在研学课程前,向参与者引入有趣的科学问题,激发科学思考和探究精神。如在“生命的进化与演变”研学课程前,提出“海里的鱼是如何走出水底‘挺起脊梁’,变类?” “人类出现在地球是偶然吗?”等问题,充分体现研学活动的科学性、参与性、有效性及趣味性。
科学思想方法占领“制高点”。主题活动策划始终坚持以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核心,精心打造科普产品。“你好,中轴线公里,世界最长的南北中轴线为载体,运用科学视角,选择中轴线上的北京科学中心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两个科学场馆,重点围绕并突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设计配套的研学内容,引导参与者科学地、系统地、辩证地认知我国古代建筑的科学之美和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