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素材《翻译的科学探索》
朱光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
朱光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负责人,始终奋斗在“两弹一星”这一伟大工程的最前沿。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与核的交情长达半个世纪,他先后参与领导和组织了我国第一颗、第一次空投和“两弹”结合试验任务,推动祖国核事业飞速发展。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突出贡献。朱光亚代表了一个跌宕起伏科学探索素材、终迎光明的时代,他以“科技众帅之帅”的身份参与了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发展全过程,见证了新中国国防力量的成长史,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人物。
在《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发出“回去吧!”的高声呐喊后,朱光亚毅然决然地选择在戈壁滩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他拒绝了美国的资金支持选择回国,以满腔热血号召海外同学同他一样回国建设。从受命于建立核武器研究所开始,朱光亚一直竭尽全力,把全部智慧投入到这项对中华民族来说至关重要的工程中《翻译的科学探索》。他牢记自己作为党员的使命,在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科学探索素材。
2004年12月,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朱光亚星”,它将传递朱老的一片热忱,在苍穹中永远地闪耀下去。
朱光亚,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工作,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他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
在央视新闻《相对论》“九零后”对线后”直播中,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带来了父亲朱光亚的作业本——“从纸质看得出,当年的条件有多困难。”“有位数学老师,说我父亲的考卷连标点符号都找不着错。”
在西南联大理学院学习期间,朱光亚受到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熏陶。1946年9月,物理学家吴大猷推荐朱光亚和李政道赴美留学科学探索素材,攻读核物理学专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科学探索素材,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此后,中国的第一颗、第一颗氢弹《翻译的科学探索》、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朱光亚全程参与组织领导。晚年时,他评价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中国研究核武器”。
1952年,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一所能与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经过院系调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高昂的热情奔赴长春,投入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中。
在领导创建物理系的同时,朱光亚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朱光亚非常讲究教学方法,他印制了“答疑卡片”,学生们可以把问题写在上面,交给老师作书面回答科学探索素材《翻译的科学探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昌达至今仍保留着大学时朱光亚老师给他做的原子物理学书面答疑卡片。朱光亚讲课思路明晰,概念透彻,语言简练,他的课程被学生们称为“艺术精品”。他的学生陈佳洱院士回忆说:“听朱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他不仅给我传授各门课的基础知识,还教会我怎么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成功爆炸。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他在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这是他第一次喝醉,也是唯一一次。”朱明远说道。在他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一个内敛且控制力极强的人,但那天破例了。
“他不承认自己酒量不行。”朱明远回忆,自己曾经听记者问试验总指挥刘西尧,爆炸高兴吗?刘老说,高兴。记者再问,怎么个高兴法?刘老想了想说,朱光亚都喝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