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关的名言名句探索的基本含义
科技的进步,成就了一张纸的前世今生;科学家的精神,让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不断延伸
科技的进步,成就了一张纸的前世今生;科学家的精神,让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不断延伸。今天上午,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办的“科技会客厅”上,两院院士、南极科考队员们讲述的几个科学小故事展现了薪火传承的科学之光,这一2023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日专场活动,也拉开了今年科普日的序幕。
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所有本科新生都收到了一份以开化纸作为录取通知书的载体,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承载着不凡的造纸工艺和复旦的科研能力探索的基本含义。薄如蝉翼的开化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造纸术,久已失传,复旦科研团队设立院士工作站,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文博等多学科的联合探索,让开化纸重获新生。
“科学不是孤立的,科学、人文、艺术三位一体相互融合渗透,给艺术以科学的保障,予科学以艺术的想象。”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讲述了一张纸的“复活”故事。
复旦大学2014年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签了一批非遗工匠探索的基本含义。杨玉良团队建立了开化纸院士工作站,决定对久已失传的开化纸工艺重新开发。“当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化纸的原料究竟是什么?”杨玉良说到,已逝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带领团队探索的基本含义,花了很多时间跑遍全国各地,最终确定了原料植物为北江荛花。
第二步,就是要破解如何从植物中提取纤维。“纤维不能受到破坏,否则纸张寿命会大幅缩短,纸张表面也没有温润如玉的感觉。”在多支团队的科研攻关下,最终克服了这一难题。“经过我们的测量,我们‘复活’的开化纸寿命可以达到3000年,远不止‘千年不腐’。”杨玉良表示。
“对古籍的保护和修护,需要很薄的纸,什么概念?一平方米只有两克的重量。开化纸可以做到薄如蝉翼,同时强度提高,让修复的古籍得到更好的保护。”杨玉良表示,对于中国传统纸的保护,以前科学家的介入凤毛麟角,国际上研究也很少,但近十多年来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因为发现中国传统纸墨有独特优点。“文献档案用纸国际上多用无酸纸,最多保存700年,而用开化纸,保存两、三千年没问题。”杨玉良介绍说,目前团队也正在开发一种文献档案用纸,对保存文献档案、开展历史研究都非常重要。
“正因为有科技的赋能,我们的古籍保护事业、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得到更现代化的‘活化’。我也希望更多孩子能以科技的力量,打通科技、非遗、艺术创作三者之间的壁垒,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更多的贡献。”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这样表示。
今年9月5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这是我国科考船第一次抵达北极点区域开展综合调查。科学会客厅上,3位极地科考人讲述了他们的追光故事。
已经去过14次南极、10次北极的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创院院长、讲席教授周朦其实是个极端晕船的人,直到现在他都还没能克服。“但我有不错的晕船药。”他笑着说。在他看来,能够参与极地科考,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看遍全世界。”1992年,周朦做博士后的第一个月就去到了南极,看到一望无际的海冰、巨大的冰山和东流入海的冰川,他震惊了:“亲眼目睹的那种感受无法用语言、照片来表达。”
而从那时起,他就要与晕船做抗争。经常面临大风大浪大雪,科研工作24小时从早到晚不间断,作业特别困难的时候他也会想,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工作科学有关的名言名句。“但当我能够完成任务,发现自己的科学成果很有意义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自豪。”周朦说。
国家南极考察训练基地主任秦为稼曾带领中国第一支南极内陆考察队冲击了冰穹A,这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海拔高度有4090米。“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雪龙号把我们拉到中山站,如果算是抵达上海的话,要去到冰穹A,就相当于我们还要组织一个车队去到青藏高原。”秦为稼表示。
他第一次去南极时是1989年,最后一次是时隔26年后,次数已经数不清了。南极科考究竟有多难?他列举了一些数字:“我们开展这个项目的考察从1996年开始,2009年建成昆仑站。从1996年到现在20多年当中,去过昆仑站的中国人只有150人,加起来250人次。”由此可见,组织和实施一次南极科考的不易。
“每年7-9月份我们要执行北极夏季考察任务,每年10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还有人员常年驻守、每年轮换,一出去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还有我们工作时间的特点,决定了选择极地工作不仅选择了诗和远方,更是选择了服从和奉献。”中国南极考察站总站长,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泰山站常任站长魏福海这样表示。
魏福海表示,极地考察是国家使命。我国于1984年组织了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已经组织了39次南极考察和12次北极考察。从雪龙号、雪龙2号,到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以及极地固定翼飞机,我国已经形成了海陆空的立体保障平台,支撑科学家取得了丰富的考察成果、科学成果科学有关的名言名句。“我们也庆幸地称自己为‘极地人’,能够从事极地事业,在遥远的极地为国家做贡献,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会客厅现场,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乔榛朗诵的《蜀道难》,著名钢琴家孔祥东演奏的《船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演唱的《我爱你中国》,上海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张靖茁演奏的《天鹅》,以及国风舞蹈《墨韵》都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也上台,以长笛和小提琴演奏展现出了科学家的艺术风采。
当天的启动仪式上,市科协领导为获得2022年度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个人、团队和项目颁奖。据悉,上海市在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平台注册的科技志愿者已经超过19000人,科技志愿服务队伍550多支,形成了一股初具规模的科技志愿服务力量,有效推动了新时代上海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
社区书院“惠民科普直通车”成果展示大赛也在启动仪式现场开赛。该大赛依托市科协“惠民科普直通车”品牌资源以及全市170家余家“社区书院”阵地,面向亲子家庭、中青年和老年人三类人群,“设置智慧家园——人工智能主题亲子赛”“精神的力量——科学家精神主题科普桌游赛”“舌尖上的科学——健康餐饮厨艺赛”等3个赛事项目探索的基本含义,搭建集互动性、参与性、激励性于一体的赛事平台,通过比赛的形式,将优质的科普资源送到全市各社区书院、送到市民大众的身边。荣获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命名的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在启动仪式上亮相并授牌。
一场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巡展在科学会堂阳光厅拉开帷幕探索的基本含义。15位科学“大家”的故事展现多层次的科学家精神与“大家”的精神魅力。“科创伴我行——青少年科学体验日”专场活动上科学有关的名言名句探索的基本含义,青少年们在现场开展了科学实验。据悉,从今天起到9月23日,全市将有千余项科普活动还将陆续展开。